“国潮”这股风,还是吹到了建筑圈!
知晓圈内事
2024/03/21
近几年,各种打上“国潮”标签,饱含“国潮”元素的产品,不断闯入人们的生活。从服装、美妆、美食,到潮玩、家居、快消品……几乎各个领域都没能逃掉。仿佛只要和这两个字沾上边,便能赶上时尚的浪潮。
长沙-文和友 ©ins amy.linlin
在这样的潮流裹挟之下,这股风最终还是吹到了建筑圈。相比于日渐减少的国际大师/事务所作品,越来越多的本土设计师带着蕴含了中式哲学和生活方式的设计,开始逐渐崭露头角。
那么,这样的现状背后,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?
本栏目文章为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
从字面来看,国潮可以理解为“国风+潮流”。展开来说,国潮则是传统文化新的打开方式,是新与旧的激烈碰撞,经典元素与现代审美的交织相融。
甭管是街头巷尾,还是明星、秀场,随处可见的汉服,这两年火出圈的“新中式”穿搭。
三星堆、兵马俑、故宫、天坛等等也开始走上潮流前端,什么考古盲盒、文创雪糕、宫廷蛋糕、榫卯拼图……纷纷为传统文化换上“新衣”。
茶颜悦色、文和友、霸王茶姬、塔斯汀等爆款国潮餐饮品牌,不断涌入大众视野。
这些现象,无一不意味着“国潮”正在走红,正在成为“流量密码”。究其原因,大概是由于有了科技、艺术、时尚等元素的加持,“传统”不再与“土里土气”划等号,反而成了新一代青年群体彰显个性、表达自我的新渠道,成了当代年轻人开启文化寻根、自我认同之旅的风向标。
文和友用最接地气的方式,让大家看到了充斥着回忆与文化的”老地方“和”新节奏“的生活方式融合生长的模样。 位于唐山文化广场的“唐山宴”,这座能“吃”的博物馆,集地域饮食文化、传统民俗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一体,浓厚的中式街景、院落,新与旧、文化与商业、功能与美学和谐共生,置身其中,便能沉浸式体验当地独有的烟火气。
迹·建筑事务所(TAO)-村中村 ©www.t-a-o.cn
奥室建筑-开吉茶馆(静安店)©ao-archlab.com
与其说“国潮”是一种风格,倒不如说它是一种态度、一种认同、一种传承,或者说是一种创新的、突破的,更适应本土生活方式的空间理念。
相比于如同雨后春笋般崛起的“国潮”建筑,原本备受推崇的、由国外大师/建筑事务所操刀的建筑项目,甭管是数量还是地位都骤然下降。让人不由想问,到底是什么让这些曾经的“热门”、“地标”,失去了以往的“光环”,甚至掉进舆论漩涡?
究其原因,大概是由于建筑本就可以看做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,不同的地域、文化、环境,自然会孕育出不同的,更适应区域文化环境的风格。
古罗马附近的采石场为大型建筑提供了材料支持,拱券的大量运用,除了良好的承重性能和减少材料使用外,也成为了标志性的建筑符号。而由于地震活动频发,日本的建筑大多在建筑材料和技术上花费了很多心思,易拆解易搭建,为的就是赋予其更强悍的抗震能力。
经典中式建筑,从古至今都有着相同的追求,即对称、平衡之美。这种追求并不单单表现在形式,也是中式传统哲学的具象化表现。甭管是皇城宫殿,还是民居院落,几乎都是如此。
得益于科技的飞速发展,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,全球文化交流变得愈发便捷、流畅。来自世界各地家的文化元素相互交织、传播,促进了不同国家对彼此文化的认同,也让建筑行业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。
然而,当那些闻名世界的建筑师,带着他们清奇的脑洞、满腔的热忱,在不同的土地上发挥、创作,随之便出现了各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建筑。这些作品,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城市风貌的千篇一律,成为了引人注目的地标、打卡地,却也由于文化、审美的多样性,不可避免地爆发冲突、引发争议。
就如同曾经 2008年斩获普利兹克奖的“法式浪漫”建筑师让·努维尔,他在中国的首个落地项目,便由于过于扎眼的“红配绿”,以及不按套路出牌的2500个花钵造型而饱受争议。
无独有偶,位于上海苏州河畔的天安·千树,由网红建筑师Heatherwick操刀,则被吐槽外形过于阴森恐怖,有种“坟头长草”的既视感。
上海-天安·千树 ©1000 Trees
由福斯特建筑事务所设计,“金字塔”造型的大同美术馆,虽然有人认为强烈的几何形体,在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,也能够与本土文化环境和谐相处。
但另一种声音,却认为这样的造型一点也不接地气,而且和大同本身的底蕴、风貌也不相符,有的只是满满违和感。
大同美术馆 ©vooood
实不相瞒,大众对于“美”的判定本就不同,一千个人可能就会有一千种标准。加上不断提升的审美,文化自信的回归,这些不接地气的“国外建筑”,似乎再也无法凭千奇百怪的外形博眼球,出现“水土不服”的现象也在所难免。
大概也是因此,催生了大批本土设计力量,以及“国潮”建筑的崛起。
这些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的建筑、空间,虽然让人眼前一亮,却仍然存在着这样的那样的问题。
一方面,部分新锐设计师虽然才华无限,但仍然处于在成长路上摸索前行的阶段,不管是专业技能,还是审美、创意都需继续修炼。而这也导致了某些打着“国潮”、“新中式”标签的作品,实际上却始终在“土”与“美”之间反复横跳。
另一方面,虽然设计师可以特立独行,可以有个人风格,但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过于自我,并没有考虑到场地、市场、人的真实需求,只是一味地站在主观角度却打造自己想象中的作品。那么,这样的建筑最终只会“翻车”,甚至被淘汰。
某改造节目老屋改造成红砖毛坯房 @图片源于网络
此外,目前一大波以“国潮”为噱头的建筑,不过只是一味地模仿,加上过于浮夸的设计、文化符号的堆砌,并没有抓住传统文化的精髓,更没有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。
这样的表面功夫,只会加速审美疲劳,让大众丧失兴趣。进而和曾经红极一时的“网红”国外建筑一样,最终走向衰落。
位于江西南昌的“青花瓷”万达茂 @图片源于网络
融创广州剧院 @图片源于网络
其实,不管是建筑,还是其他领域,想让“国潮”这股风走得更久,可以尝试从以下三点入手。
一是与不同领域跨界、联名;二是受众群不再只局限于青年,而是试着提升不同年龄段群体的接受度;最后一个,是让中国式IP走出国门,走向世界,让传统与时代接轨,在全球掀起“国潮”热浪,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是的,所谓“国潮”不应该被限制于“国”和“潮”两个字里,不应该被困在“传统”的枷锁里。它应该是自由的、开放的、时尚的、世界的,既流淌着历史韵味,也应该在不断创新、迭代中历久弥新、焕发新生!
Reference
腾讯研究院-《国潮经济绝不是昙花一现的产物》
第一财经-《国势强盛,“国潮”汹涌》
搜狐新闻-《“国潮”IP爆红背后的4个底层逻辑》
中工网-《国潮引领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趋势与路径》
https://zh.m.wikipedia.org/wiki/%E5%9B%BD%E6%BD%AE
https://sd.dzwww.com/sdnews/202107/t20210710_8755606.htm
https://www.archdaily.cn/cn/1011934/kai-zhen-can-ting-zhong-he-ying-zao-gong-zuo-shi?ad_source=search&ad_medium=projects_tab
https://zh.m.wikipedia.org/wiki/%E5%B8%95%E5%9F%83%E6%96%AF%E5%9B%BE%E5%A7%86
https://zh.m.wikipedia.org/wiki/%E7%BD%97%E9%A9%AC%E6%96%97%E5%85%BD%E5%9C%BA
http://www.jeannouvel.com/en/projects/shanghai-huaihai/
http://www.1000trees.com.cn/
http://www.vooood.com/list/post/2208720/
https://www.ourchinastory.com/zh/https://ao-archlab.com/KAIJI-Teahouse-No-2https://www.t-a-o.cn/a-hamlet-within-the-urban-villagehttps://www.jiakun.com/project/detail?id=33https://www.qingdaonews.com/app/content/2021-03/26/content_22638070.htmhttps://www.sohu.com/a/652072481_121124374